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记者 李慎

他是房产投资散户中的高级知识分子。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李先生,目前在北京一所大学任教,同时也经营着自己的生意——一家以投资顾问为主业的小公司。从1998年开始涉足房产投资领域至今,他借讲学的机会考察了大半个中国的楼市,并以每年至少买一套的速度在北京及各省会城市置下十余套房产。虽笑言“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有车开,还能换车开,”但每天让他最惬意的,还是晚饭后到家附近的公园和商场遛弯儿。

4月15日以来,针对房地产投资投机行为的新一轮调控政策,被业界解读为“史上最严厉,稳准狠”,但李先生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发生太多的变化。谨慎的性格,严格的投资风险控制,是他得以暂时高枕无忧的原因。

十余年的投资经历里,李先生从来不同时做一次以上的贷款,因此,“收紧二套、三套房贷的政策根本打不到我。”此外,不低于5%的租金收益率,是他始终恪守的投资原则,所谓5%,指刨除各种交易成本后,租金收益占房屋总价的比例。“一旦低于5%,我就坚决不干”,正因为如此,李先生多次考察杭州、青岛等投资客聚集的城市,但始终没有出手,因为“怎么算都不可能低于5%。”

除此之外,学金融出身的他,有着一套自己的投资理论。比如只投中低端的住宅,和二线城市较稀缺的高端住宅;从来不投商业,因为商业有空租期较长的风险;楼盘必须要封顶以后才会买,严格考察开发商的信誉;投资任何一套房产之前,都要做一周左右的可行性研究,这其中包括周边的交通、学校等各种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等等。

目前的政策在李先生眼里,都还是小儿科,他更没有出货或降价抛盘的打算。但乐观的判断也可能只是暂时的,因为,“一旦政府真想打投资投机的人,也是有办法的。”他说的办法,是指卡住交易环节,比如规定二套房的人五年内不让卖房,以及开征房产持有税,“一旦开征,持有多套房的人肯定会卖盘,炒房的人更扛不住。”

李先生和他所在的圈子,炒房并不是主业,通过赚取房价差价也不是支撑其房产投资事业的主要资金来源,这与温州炒房团等专业炒房的人有本质的区别。自98年开始投资房产以来,李先生几乎没有卖过房,而是通通出租,买房最大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财富保值。

正因为如此,最让李先生费解的,是不明白政府为什么要打压像他一样的人。“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不了,从政治学的角度有时反而能想明白。”

“98年前的时候,赚了一点钱,不知道投什么好,总不能放在银行里吧。”做过证券行业分析师的李先生,曾经尝试炒股,但总是赚少亏多,一次亏得比较多以后,他就把钱全部撤出来了。后来,一次很偶然的机会,他在九龙花园买下了一套200平米左右的房子,尝到了甜头后,他便开始把财富几乎全部放在投资楼市上,1998年开始,他以每年至少买一套房的速度壮大着自己的房产投资事业。

“身边跟我一样的朋友有很多,在北京拥有三五套房子的人太多了。能想到的投资渠道,无非股市和楼市,股市风险太大,能为自己辛苦赚来的钱找一个安全的去处,那就是楼市了。”但李先生和他的朋友们,并不是房产投资圈中最大的购买力。

原来做制造业、煤炭矿产等实业,因经济危机和政策挤压转而投资楼市的老板们,才是最大的购买力,“他们不通过私募更不贷款,有时直接拿现金买下一栋。”按照购买力排序的话,首先是他们;其次,是为了躲人民币升值的外资;再次,是像李先生一样的普通的中高收入投资者。

“打击投资投机性需求的调控思路本身并没有出错,但对象没找准,而且应该是疏通而不是打击。”在他看来,政府应该为这些大的购买力找一个出口,否则大量的钱一定会继续呆在楼市。而像他一样并不靠炒房糊口,单纯为了保住财富而投资房产的人,更不应该成为政策打击的对象。

不断是否愿意,李先生已身处漩涡中央,但他清醒的认识到,被投资投机吹起来的泡沫是一定存在的。“何不来点实在的,否则接下来一定是一轮报复性反弹。我们不怕政策出狠招,怕的是不动真格,泡沫继续膨胀,然后就是崩盘。”

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,像李先生一样独立投资房产的人比比皆是,他们受过高等教育,有理论,懂市场,做出的投资决策相对独立。同时,他们也看谢国忠的博客,也听任志强评说政策。

1933年法国一位心理学家写了一本书,名为《乌合之众》,“当决策的做出参杂了感情色彩时,群体的智商是会下降的,而群体的方向则由引领者决定。”李先生认为,在房产投资的圈子里,开发商充当着意见领袖的角色。在楼市,几乎所有已经买了房的人,都不希望房价下跌,所以上一轮万科率先降价,才会招来诸多业主的声讨。

在5月5日召开的一场房地产小型论坛上,开发商在评说新政的同时,不断释放着利好的信号。他们向与会者的记者和行业内人士解释着政策的不可持续性,地方上信贷政策执行的松懈,地方政府一定会先于开发商叫苦,以及股市、钢铁等相关行业会一同陪葬。

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,个人通过投资房产迅速发家致富的神话,被无数人反复重演。从1998年开始涉足房地产投资领域,李先生经历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十余年的起起伏伏,他自嘲,“如果有遗憾的话,那就是过于保守。”

但同时,他承认,“如果告诉我五年后北京的房价均价5万,我还是不敢买”,因为毕竟中国房地产行业太变化莫测了,而谁又能真正预知未来呢?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李慎

李慎

5篇文章 12年前更新

财新房地产记者 享乐主义者

文章
  • 个人分类
全部文章 5篇